部落格

18 Aug 2025

科學跑步深度讀|馬拉松週期化訓練,讓努力看得見!

用科學藍圖,帶你站上比賽日的巔峰

作者:IR SPORTS 團隊

 

訓練為什麼需要週期化?

秋冬一直是全球跑者心中的黃金馬拉松季。從 9 月柏林、10 月芝加哥、11 月紐約到 12 月臺北,無論是世界六大馬,還是臺灣各地的大型賽事,都集中在這個時段登場。對許多跑者來說,這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舞台。

然而每到賽季,卻常常有人在比賽當天碰壁。有人在 30 公里後體能崩潰、有人因為過度訓練而受傷,還有人即使投入了大量時間練習,依然覺得比賽當天的表現不如預期。比賽沒跑好的原因可能很多,但對大多數辛苦準備卻還是失常的跑者來說,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訓練少了清楚的計畫和結構。

很多人以為準備馬拉松需要「拼命多跑」,但比賽時卻常常狀態不如預期。馬拉松需要的不是盲目堆跑量,而是耐心、有計畫地循序漸進。

「週期化訓練」正是一張最佳藍圖,帶著你把努力一步步轉化為比賽日的最佳狀態。
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補給是能量的基礎,週期化是訓練的基石。


 

週期化馬拉松訓練

「週期化」(Periodization) 指的是把訓練備賽劃分為不同階段,每個階段有明確目標與重點。避免盲目堆疊里程或過度拉強度,讓訓練變得更有方向與層次,確保體能狀態在比賽日達到最高峰。典型的馬拉松週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:基礎期、建設期、高峰期與減量期。

  1. 基礎期 (Base):通常持續 4 到 6 週,是打底的階段。訓練以低強度為主,重點放在逐步增加週跑量、提升長跑里程,並建立穩固的心肺耐力。同時,這也是檢視與修正跑姿、強化下肢與核心肌耐力的最佳時機。若在基礎期急於追求速度,不僅違背訓練原則,還可能增加後續階段的受傷風險。穩紮穩打,才是未來進步的關鍵。

  2. 建設期 (Build):續約 3 到 4 週,在已有的耐力基礎上,逐步加入速度與強度訓練。節奏跑與間歇課表是不可或缺的內容,能有效提升乳酸閾值與心肺能力。坡道或山路跑則能強化下肢力量與跑姿穩定性,同時模擬比賽中可能遇到的地形挑戰。不過,這個階段的關鍵並不是「練更多」,而是要在訓練與恢復之間找到平衡,才能真正持續進步。

  3. 高峰期 (Peak):通常安排 2 到 3 週,目標是讓訓練更接近比賽實戰。馬拉松配速成為核心課表,長距離的比賽模擬跑(一般在 25 至 30 公里之間)是檢視狀態的重要指標。但模擬跑並不僅僅是以比賽配速跑完距離而已,更需要完整重現比賽情境:穿上比賽當天的裝備、測試飲食與能量補給,甚至在比賽預定的時間進行訓練。這些細節能幫助跑者檢視表現、調整策略,並重新設定比賽日的合理目標,是備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  4. 減量期 (Taper / Race):從比賽前 2 到 3 週開始,重點在於從累積的疲勞充分恢復、並儲備能量。跑量會逐步下降,但強度需要適度保留,以維持體能狀態與比賽的節奏感。這時候睡眠與營養的管理格外重要,心理調整同樣不能忽視,許多跑者在減量期會焦慮,擔心「練得不夠」。事實上,這段時間多練並不會讓你更強,只會對身體造成過多的破壞。真正該做的是相信訓練,也相信自己,如此就能以最完整的姿態站上起跑線。
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馬拉松的準備,不只是跑,還需要完整的身體管理。


 

善用數據監控:用最簡單的方式掌握狀態

在訓練過程中,監控身體狀態比單純堆里程更重要。你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室設備,只要善用身邊簡單的工具,就能判斷自己是否過度訓練,或正處於理想狀態。

 

安靜心率 (Resting Heart Rate, RHR)

指的是身體在完全放鬆、沒有外在壓力或活動時的心跳速度,通常以每分鐘心跳次數 (bpm) 來表示。它是評估心肺健康與恢復狀態的重要指標,越有訓練基礎的跑者,安靜心率往往會比一般人更低,代表心臟與循環系統更有效率。

市面上的大多數穿戴裝置都能自動記錄每日的安靜心率。一般是透過睡眠時自動監測,或是在清晨剛起床時利用手錶功能測量,這兩種方式都能獲得可靠的數據。建議連續追蹤 2–4 週,計算平均值,作為個人的基準線。單日數字參考價值不大,長期趨勢才是關鍵。

  • RHR 高於基準 (5–10 bpm):代表疲勞或恢復不足,需要降低強度或安排休息。

  • RHR 低於基準: 若感覺精神充沛,代表體能正在進步;但若同時感覺疲倦或無力,可能是過度疲勞的另一種訊號。

 

主觀費力感受 (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, RPE)

RPE 是跑者最直接的監控工具,因為它來自你對「這次訓練有多累」的自我感覺,通常以 0–10 分 (0 = 完全不費力,10 = 全力爆發) 來衡量。

  • 基礎期,訓練時 RPE 多落在 4–5 分:「輕鬆、能邊跑邊對話。」

  • 建設期 的高強度訓練,RPE 會拉高到 7–8 分:「接近全力,需要專注。」

  • 高峰期 的馬拉松配速長跑,RPE 則維持在 6–7分:「有壓力,但能長時間維持。」

  • 減量期,隨著總跑量與訓練強度逐步降低,訓練時的 RPE 會回到 3–4 分左右:「感覺輕鬆,身體保持活絡卻不會累積疲勞。」

RPE 的最大價值是,它幫助你不會過度依賴手錶數字,而能更敏銳地察覺自己的身體狀態。

 

心率變異度 (Heart Rate Variability, HRV)

HRV 反映心跳之間間隔的細微差異,是衡量自律神經系統平衡的重要指標。HRV 與副交感神經活躍度呈正比,與交感神經呈反比。一般來說,HRV 越高,代表副交感神經更活躍,身體處於恢復或放鬆狀態;HRV 越低,則顯示交感神經佔優勢,代表身體正在調集資源應付挑戰或壓力,但若長期維持偏低,則可能意味著疲勞累積或恢復不足。

大多數穿戴裝置 (Garmin、Coros、Apple Watch 等) 都能自動監控 HRV,並依據你的長期數據計算出一個基準區間 (Baseline Range)。建立這個基準通常需要 3–4 週連續數據,之後裝置會將每日數據與基準做比較,並自動給出狀態解讀。

HRV 區間判斷:

  • 正常範圍:  表示神經系統穩定、恢復良好,可以安心進行當日訓練。

  • 高於基準區間: 代表副交感神經高度活躍,可能是長期疲勞累積後的「過度補償」反應。雖然數值看似恢復良好,但其實可能隱藏慢性疲勞或長期壓力的風險。

  • 低於基準區間:HRV 低於基準,顯示身體正面臨壓力或恢復不足,建議降低訓練強度或增加休息。

 

安靜心率 (RHR) 反映的是心臟對外部負荷的即時反應,而心率變異度 (HRV) 則揭示神經系統的內在狀態。當 RHR 偏高時,表示心臟正努力「應付壓力」;而 HRV 偏低,則意味著神經系統彈性不足、恢復不佳,身體不在最佳狀態。把兩者結合來看,比單純依靠一個數據更能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進行高強度訓練。
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透過 HRV 趨勢掌握自律神經變化,判斷訓練是否過度、恢復是否充足。


 

實戰應用與調整:依目標與賽道調整你的週期化

 

不同跑者類型:初馬 vs PB 挑戰

週期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,而是要依照跑者的目標調整。

對初馬跑者來說,最重要的目標就是「安全完賽」,訓練的重心應該放在「基礎期」,讓跑量能夠穩定遞增,同時搭配下肢與核心的肌力訓練,讓身體準備好支撐整個馬拉松的距離。初馬跑者不需要太多間歇或高強度課表,否則反而容易增加受傷風險。可以適度拉長基礎期,把建設期縮短,會更符合初馬需求。

相對地,想挑戰 PB 的跑者,除了維持穩定的跑量外,訓練重心會更集中在「建設期」與「高峰期」,需要更高比例的節奏跑、乳酸閾值訓練與間歇課表,來提升心肺能力與肌肉對強度的耐受度,幫助跑者在比賽中維持更快的配速而不至於過早疲勞。高峰期則以「比賽配速跑」為核心,並完整模擬比賽情境──從能量補給、裝備到節奏控制,都要在訓練中演練到位。

在週期調整上,PB 跑者若已有足夠的有氧基礎,可以適度壓縮基礎期,將更多時間分配給建設期,用來累積強度與配速控制的成果。高峰期則可延長至 3 週以上,安排 2–3 次比賽配速長跑,透過多次模擬建立熟悉感與信心。同時必須更嚴格依靠數據監控 (RHR、RPE、HRV 等),來平衡訓練與恢復,避免過度訓練。
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初馬跑者著重建立身體素質與有氧耐力;PB 挑戰者則需精準掌控速度與節奏,追求表現突破。


 

不同賽道類型:平路 vs 坡道

賽道特性會直接影響你的備賽策略與訓練安排。

平路馬拉松目標是「穩定配速 + 能量補給」。通常賽道變化較小,能否把配速控制在理想範圍,並且在後半程維持不掉速,是比賽表現的關鍵。

  • 訓練重點:大量的比賽配速跑 (包含 25–30 公里長距離),搭配間歇訓練、乳酸閾值訓練來提高身體耐受度。

  • 模擬策略:在長距離配速跑中模擬比賽補給、飲水、穿著裝備,讓身體提前習慣。

  • 關鍵能力:耐心配速、能量管理、長時間維持節奏的穩定性
     

山路/高低差大的馬拉松挑戰來自「上下坡負荷變化」。坡道會增加心肺壓力,下坡則考驗肌群離心控制能力。若訓練不足,往往會在中後段變成步兵。

  • 訓練重點:斜坡間歇 (提升心肺與肌力)、山路訓練、肌力訓練 (核心與下肢肌耐力),以及利用彈跳訓練下坡的肌群離心控制。

  • 模擬策略:在有坡的路線進行比賽配速跑,讓身體習慣坡道節奏變化,確保比賽日能在不同地形中維持理想配速。

  • 關鍵能力:肌耐力抗疲勞、坡道速度節奏感、下坡技巧


 


圖片來源:文彥教練|不同跑者、不同賽道,訓練重點大不同。

 

 

讓比賽日成為最好的自己

馬拉松賽季是一段漫長的旅程,而週期化訓練就是那張最好的藍圖,帶著你一步步走向巔峰。從基礎期打穩底子,到建設期逐漸加入速度與強度;再透過高峰期的實戰模擬,讓身體熟悉比賽節奏;最後在減量期調整與蟄伏,等待把累積的成果完整釋放。

每個階段都很重要,缺一不可。最終的目標,就是在比賽那天,用準備最充分、最完整的自己站上起跑線。

希望每位跑者,都能在訓練裡找到力量,也在終點線上,遇見心中最期待的自己。
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週期化訓練的每一步,都是為了比賽日的高峰,讓你超越過去的自己!

 


 


更多 IR SPORTS 課程與訓練資訊,請參考:

馬拉松訓練營、基礎跑步課程   線上馬拉松訓練營

跑步科學,讓努力看得見!

 

 

科學跑步深度讀|馬拉松週期化訓練,讓努力看得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