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落格

5 Sep 2025

科學跑步深度讀|從完賽到 Sub 90:不同跑者的半馬訓練重點

作者:IR SPORTS 團隊

 

半程馬拉松 (21.0975 公里) 是一場能檢驗跑者能力的距離。

對第一次參加的人來說,能穩穩跑完全程就是勝利;對已有經驗的人來說,突破 2 小時是一個重要里程碑;而對進階與菁英跑者而言,挑戰 Sub 100、甚至 Sub 90,則象徵著長期努力與訓練智慧的整合成果。

然而,不同階段的跑者需要的訓練重點並不一樣:

  • 初學者:重點在於建立起有氧基礎與肌耐力,能支撐半馬全程。

  • 進階跑者:關鍵在於提升訓練紀律,避免「時多時少、時好時壞」。

  • 挑戰菁英級跑者:則需要更精準的規劃與細節管理,才能在瓶頸中找到突破口。

本文將跑者分為五大階段,解析每一階段的「典型特徵、常見問題與訓練重點」,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進化路徑。

 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首次挑戰半馬,以安全完賽為首要目標。


 

初學組:首次挑戰半馬,以完賽為目標

對於第一次挑戰半馬的跑者來說,「安全完賽」就是最重要的里程碑。這群跑者大多已經能完成 10 公里的距離,甚至偶爾會跑到更久,但因為週跑量不足或訓練不穩定,對於 21 公里仍感到陌生。

 

典型特徵

  • 已能跑完 10K,但週跑量不固定,有時多、有時少。

  • 從未跑過半馬,對比賽過程充滿好奇與不安。

  • 最大目標是「不要受傷,能完整跑完全程」。

 

常見問題

  • 長距離經驗不足:能夠跑 5K 或 10K,但距離一旦超過 12–15K,身體和心態容易崩潰。

  • 缺乏配速與補給概念:不懂得如何控制節奏,常常一開始太快,或忽略中途補給,導致後段撞牆嚴重。

  • 訓練不連貫:因為沒有長期規劃,常是「想到才跑」,導致受傷風險提高。

 

訓練重點

  1. 建立基礎耐力
    半馬的第一步,不是速度,而是「規律練跑」。建議逐步將週跑量穩定增加到 20–30 公里,讓身體習慣規律的有氧運動負荷。

  2. 提升肌耐力與穩定度
    很多初學者半馬失敗,不是因為心肺撐不住,而是因為「雙腳沒力」。規律進行核心與下肢的肌力訓練,例如:深蹲、弓箭步、橋式等,幫助身體能夠承受長距離跑步,也降低膝蓋與腳踝的關節負擔。

  3. 建立能量管理習慣
    即使目標只是完賽,仍應熟悉比賽補給方式與節奏。嘗試在 60 分鐘以上的練習進行補給,觀察腸胃適應狀況,避免比賽時出問題。

 

初學組的核心就是「先跑得久,再跑得快」

讓身體與心態適應半馬的距離,建立長跑的信心。當你能穩定跑完 80–90 分鐘,並逐步累積每週 20–30 公里的跑量,就已經具備了安全完賽的基礎。

 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目標 Sub2,先讓比賽配速成為舒適區。


 

進階組:已有半馬經驗,目標 Sub 2 (2 小時內) 或刷新個人紀錄

對這組跑者來說,完賽已經不是問題,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跑得更穩定、更快。Sub 2 是一個經典門檻,突破後往往意味著進入新的跑者階段。

 

典型特徵

  • 半馬最佳成績在 2:00–2:15 之間。

  • 能順利完成比賽,但速度停滯。

  • 平時有一定訓練習慣,但缺乏系統化規劃。

 

常見問題

  • 只靠長跑:習慣於「跑量堆疊」,卻缺少質量課表。

  • 配速強度單一:訓練大多在同一強度,導致突破有限。

  • 比賽後段乏力:前半程配速尚可,但往往差在最後幾公里,導致無法突破。

 

訓練重點

  1. 訓練強度多樣化
    在訓練中引入不同配速,避免單一速度鎖死表現潛力。

  2. 強化閾值耐力
    進行節奏跑 Tempo Run 練習,在「有點吃力但能維持」的配速下持續 20–30 分鐘,讓身體與心理更適應強度練習。

  3. 提升心肺效率
    進行適量間歇練習,例如: 400m x8 趟、或 800m x6 趟,配速不用太快,約比半馬目標配速快 20 至 40 秒。既能豐富強度變化,也讓比賽配速在心理上變得「相對輕鬆」。

 

進階組的關鍵在於「質」而不是量。

當你能把訓練做得更系統化,並在不同強度間靈活切換,比賽配速就不再是壓力,而是熟悉的節奏。這就是突破 Sub 2 的最佳途徑。

 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突破 1:50,在更高的強度下維持穩定的表現。


 

強化組:目標 1:40–1:50,提升穩定性與強度耐受

當跑者突破 Sub2 後,代表已具備一定的速度與耐力基礎。下一個挑戰不再是單純的「跑得更快」,而是「能否在更高的強度下,維持穩定的表現」。這是邁向 1:40–1:50 區間時最關鍵的課題。

 

典型特徵

  • 半馬最佳成績在 1:50–2:00 之間。

  • 跑齡已有一定基礎,每週能維持穩定跑量。

  • 習慣安排強度課表,渴望進一步突破。

 

常見問題

  • 容易忽略恢復環節:雖然規律進行高強度練習,但休息不足,疲勞長期累積影響狀態。

  • 配速不穩定:比賽中能跑快,但容易誤判狀態,後段無法守住配速。

  • 過度訓練風險:常陷入「密集猛練 → 身體累垮 → 狀態停滯」的循環,缺乏長期積累。

 

訓練重點

  1. 建立週期習慣
    每 3–4 週安排 1 週的減量週,讓身體有時間恢復與吸收,避免過度訓練與受傷風險。

  2. 進一步強化肌肉耐力
    透過核心與下肢肌力訓練,或加入山路跑等多樣化刺激,提升身體素質,能在長時間維持更高強度的輸出。

  3. 練習比賽配速跑
    定期進行半馬目標配速跑,建立節奏感與配速控制,強化比賽節奏掌控力。

 

強化組要練的不只是想辦法「更快」,還需要讓節奏「更穩」。

讓訓練與恢復相互配合,才能避免短暫的起伏,把辛苦累積的強度真正轉化為比賽表現。

 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紮實累積與訓練耐心,幫助你 Sub 100!


 

挑戰組:目標 Sub 100 (1 小時 40 分內)

當半馬能穩定跑在 1:40–1:50,代表基礎耐力與訓練習慣都已建立。

但要再往前突破,關鍵不只是「把速度再拉快一點」,而是能否透過更紮實的訓練堆疊,並保持足夠耐心,將長期的努力真正轉化為比賽表現。

 

典型特徵

  • 半馬最佳成績在 1:40–1:50

  • 訓練規律,擁有不錯的基礎耐力。

  • 有一定比賽經驗,目標更進一步突破。

 

常見問題

  • 急於求成:為了突破 1:40,短期內過度增加強度或跑量,反而導致受傷或狀態下滑。

  • 比賽經驗不足:平時訓練表現不錯,但實戰中缺乏配速與節奏掌控,導致比賽表現打折扣。

  • 累積不夠厚實:需要更長期、系統化的訓練累積,往往必須保持耐心,等待實力逐漸沉澱後的突破時機。

 

訓練重點

  1. 放慢突破節奏
    避免短期內過度增加強度或跑量,專注在循序漸進的提升,讓身體有時間適應。

  2. 增加實戰模擬
    透過目標配速跑或分段模擬比賽,培養配速與節奏掌控,把訓練轉化為比賽表現。

  3. 累積長期厚度
    建立週期化訓練習慣,穩定堆疊跑量與強度,用耐心等待實力逐步沉澱,最終迎來突破。

 

挑戰組的突破需要透過長期系統化的週期堆疊,並持續增加實戰經驗,讓實力就逐漸沉澱。

等到條件成熟,自然能跨過 100 分這道門檻。

 

 


圖片來源:IR SPORTS|跨越 Sub 90,需要不斷打磨細節、恢復與心態。


 

菁英組:目標 Sub 90 (1 小時 30 分內)

當跑者實力已經是 Sub 100 後,代表已經具備高度的耐力基礎與穩定的訓練習慣;但挑戰 Sub 90,意味著進入更精細、更嚴苛的層級。這個階段不再只是靠耐心與堆疊,而需要把更多細節做更好,並學會在困難中調整與堅持。

 

典型特徵

  • 半馬最佳成績在 1:30–1:40 之間。

  • 穩定長期訓練,具備良好的心肺與肌耐力基礎。

  • 已有多場比賽經驗,開始追求極致表現。

 

常見問題

  • 成績進步趨緩:基礎已經很強,但提升幅度變小,PB 容易陷入停滯。

  • 恢復管理不足:恢復規劃不夠精細,例如睡眠品質、營養份量與補給時機等細節未被重視,導致訓練成效難以完全轉化,進步幅度受限。

  • 心理韌性挑戰:高強度訓練成果易受狀態波動影響,容易因挫折或疲勞產生放棄念頭。

 

訓練重點

  1. 細節極致化
    透過長期追蹤數據與訓練日誌,持續微調配速策略、營養補給與比賽節奏,讓表現更上一層樓。

  2. 強化恢復管理
    重視睡眠、營養內容與補充時機等的安排,讓每一次關鍵訓練能真正被吸收轉化。

  3. 培養心理韌性
    在高強度訓練與比賽後段,培養承受壓力與克服困難的能力,同時學會看淡每次訓練結果,把專注力放在「過程執行」。

 

菁英組的突破,需要不斷打磨「細節」「恢復」「心態」

當你能把這三者結合起來,專注於每一次執行,視失敗為進步契機,並持續修正弱點,就有機會在 21 公里的距離裡,跑出屬於自己的巔峰速度,最終自然地跨過那道心中的門檻。

 

 


圖片來源:半馬:最剛好的挑戰,最值得的旅程。


 

半馬:挑戰自我最剛好的賽程

半程馬拉松,是一場有挑戰卻不至於難以企及的賽事。

它不像全馬需要投入大量訓練時間,卻足以檢驗跑者的速度、耐力與心態,因此成為最值得推薦的距離。無論你是初學者、想突破 Sub 2 的進階跑者,還是追求 Sub 90 的菁英選手,都能在 21 公里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課題與成就。

只要持續累積、專注當下,半馬就能成為一段見證自我成長的旅程。




 

 


IRSC|極速臺北 2025 半馬訓練營報名中

半馬訓練營  線上訓練營  更多 IR SPORTS 課程

跑步科學,讓努力看得見!

 

科學跑步深度讀|從完賽到 Sub 90:不同跑者的半馬訓練重點